【《明史-顾宪成传》阅读答案与翻译】《明史·顾宪成传》阅读理解题及参考答案
一、原文节选:
顾宪成,字叔时,无锡人。父允成,官至太常寺卿。宪成少有文名,弱冠举于乡,遂游学京师。时东林书院讲学,宪成与诸儒讲习其中,声望日隆。万历二十二年,以贡生入太学,授中书舍人。后迁户部主事,屡上疏言事,多所匡正。
时宦官专权,朝政日非,宪成忧之,尝曰:“士大夫当以天下为己任。”遂与同僚共议,欲清君侧,除奸佞。然其言多触怒权贵,屡遭贬谪。然其志不改,终以直言见黜。
后家居,讲学东林,学者从之者甚众。时人称其为“东林领袖”,虽身处江湖,犹心系庙堂。
二、阅读理解题:
1. 顾宪成的出身如何?他在青年时期有何表现?
2. 顾宪成在仕途中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3. 顾宪成为何多次被贬?他的态度如何?
4. 顾宪成为什么被称为“东林领袖”?
5. 文中提到“士大夫当以天下为己任”,这句话反映了顾宪成怎样的思想?
三、参考答案:
1. 顾宪成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顾允成曾任太常寺卿。他在青年时期就以文章闻名,二十岁左右便考中举人,并前往京城求学。
2. 顾宪成在仕途中曾担任中书舍人、户部主事等职,多次上疏议论朝政,提出有益建议,表现出对国家事务的高度关注和责任感。
3. 顾宪成因直言进谏,批评朝政腐败,触怒了权贵,因此多次遭到贬谪。但他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立场,坚持正义。
4. 顾宪成晚年退居家乡,创办并主持东林书院,讲学授徒,吸引了大量学子前来学习,因此被尊称为“东林领袖”。
5. 这句话体现了顾宪成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强调了知识分子应关心国家命运,承担社会责任的思想。
四、翻译:
顾宪成,字叔时,是江苏无锡人。他的父亲顾允成,曾任太常寺卿。顾宪成年轻时就有文采名声,二十岁左右就被推荐为举人,之后到京城求学。当时东林书院正在讲学,顾宪成与众多儒家学者一起在此研习,声望逐渐提高。万历二十二年,他以贡生身份进入太学,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后来升任户部主事,多次上奏朝廷,提出意见,多有匡正。
当时宦官专权,朝政日益混乱,顾宪成对此深感忧虑,曾说:“士大夫应当以天下为己任。”于是与同僚共同商议,想要清除朝廷中的奸佞之人。但他的言论常常触怒权贵,多次被贬谪。然而他的志向从未改变,最终因为直言而被罢免。
后来他回到家乡,主持东林书院的讲学活动,许多学者都来跟随他学习。当时的人称他为“东林领袖”,虽然身在民间,却始终心系朝廷。
五、总结:
《明史·顾宪成传》展现了顾宪成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士大夫形象。他不仅在仕途上积极进取,还致力于教育与思想传播,影响深远。他的事迹和精神值得后人学习与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