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拱桥》教案(含板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和结构特点。
- 掌握作者介绍中国石拱桥时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
- 学习本文语言准确、简洁、生动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理解说明文语言的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资料进行拓展学习,增强对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敬佩之情。
-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和结构。
- 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突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 难点:
- 理解说明文中“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结合。
- 如何在说明文中体现作者的情感倾向。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如赵州桥、卢沟桥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关于中国石拱桥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展示赵州桥、卢沟桥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2. 提问:“这些桥梁有什么特别之处?它们属于哪种类型?”
3. 引出课题:《中国石拱桥》,并简要介绍作者茅以升。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 文章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的?
- 文中提到了哪些具体的例子?
2.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文章结构:
- 总—分—总结构。
- 先总说中国石拱桥的成就,再分述赵州桥和卢沟桥,最后总结其历史价值。
(三)精读分析(20分钟)
1. 段落分析:
- 介绍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地位和数量。
- 介绍赵州桥的结构、建造时间及科学性。
- 第三段:介绍卢沟桥及其历史意义。
- 第四段:总结中国石拱桥的成就和影响。
2. 说明方法分析:
- 举例说明:如赵州桥、卢沟桥的例子。
- 列数字:如“建于公元605年”“桥长50.82米”。
- 打比方:如“像天上的虹”。
3. 语言特色分析:
- 准确:如“全桥只有一个大拱”。
- 生动: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四)合作探究(10分钟)
1. 小组讨论:
- 为什么作者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典型例子?
- 你认为中国石拱桥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补充。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强调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素。
2. 提醒学生注意说明文中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五、板书设计
```
《中国石拱桥》教案
一、结构分析
总 —— 中国石拱桥的成就
分 —— 赵州桥、卢沟桥
总 —— 历史价值与影响
二、说明方法
举例子:赵州桥、卢沟桥
列数字:具体数据
打比方:比喻形象
三、语言特点
准确、简洁、生动
四、思想情感
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
对中华文化的自豪
```
六、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介绍你家乡的一座桥,要求使用至少两种说明方法。
2. 阅读茅以升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写作风格。
七、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互动较为积极。在分析说明方法和语言特色时,部分学生仍需加强逻辑思维训练。今后应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
备注: 本文为原创内容,基于教材《中国石拱桥》进行教学设计,适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