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版九年级上册《张衡传》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特点。
- 学习通过人物言行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 了解张衡的生平及其在科学、文学方面的贡献。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提升概括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古代科学家的敬仰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 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 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 分析张衡的人物形象及其成就。
- 理解文章结构与写作特色。
三、教学难点:
- 文言文的理解与翻译。
- 对张衡精神内涵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
- 教材:河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张衡传》
- 多媒体课件(包括张衡的简介、地动仪图片等)
- 学生预习任务:熟读课文,标注疑难字词。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与初读感知
1. 情境导入
展示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图片,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谁发明的?”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2. 作者介绍
简要介绍《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以及本文的体裁——传记文。
3. 初读课文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学生分组朗读,教师纠正发音。
4. 字词积累
结合课文,讲解重点文言词语,如“属”、“征”、“迁”、“拜”等,并进行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精读与品析
1. 整体感知
提问:文章主要写了张衡的哪些方面?他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2. 逐段分析
- 介绍张衡的出身、性格及早年经历。
关键词:“少善属文”“不慕荣利”“常从容淡静”
分析:突出张衡的谦逊、专注与才华。
- 讲述张衡的学术成就,尤其是《灵宪》《算罔论》的创作。
关键词:“妙尽璇玑之正”“其术乃与天地相参”
分析:体现张衡在天文、数学方面的卓越贡献。
- 第三段:介绍张衡发明地动仪的过程与影响。
关键词:“候气之法”“验之以事”
分析:展示张衡的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
- 第四段:总结张衡一生的品德与成就。
关键词:“不饰廉隅”“安于贫贱”
分析:赞扬张衡淡泊名利、勤于钻研的精神。
3. 人物形象分析
引导学生归纳张衡的性格特征:勤奋好学、淡泊名利、勇于创新、实事求是。
第三课时:拓展与升华
1. 文本比较
对比《张衡传》与其他人物传记(如《司马迁列传》),分析不同写作风格。
2. 思想升华
讨论:张衡的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示?
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科学精神与求真态度。
3. 写作训练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眼中的张衡》,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文言词语与句子理解。
2. 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谈谈你对张衡的认识与敬佩之情。
七、板书设计:
```
张衡传
——范晔
一、人物简介:张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
二、性格特点:谦逊、专注、勤奋、淡泊
三、主要成就:地动仪、《灵宪》《算罔论》
四、精神品质:求真务实、勇于探索
```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层次的阅读与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张衡这一历史人物,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文言文的语感培养与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