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课文教学实录】一、教学背景
《将相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历史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文臣廉颇与武将蔺相如由矛盾到和好的过程。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以国为重”的爱国精神和“忍让宽容”的处世智慧。
本课教学对象为五年级学生,他们对历史故事已有一定兴趣,但对人物性格、情节发展以及语言表达的理解仍需引导。因此,本节课旨在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结构;能复述故事梗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形式,体会人物心理变化和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和为贵”的传统美德,培养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实录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出示战国地图,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国家吗?”学生纷纷回答:“秦国、赵国、齐国……”接着,教师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发生在赵国的一段著名故事——《将相和》。”
教师播放一段简短的动画视频,展示廉颇与蔺相如的冲突与和好过程,激发学生兴趣。
2. 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 故事中的两位主要人物是谁?
-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矛盾?
- 最后是如何和好的?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与停顿问题。
3. 精读品析(20分钟)
教师分段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以下几个部分:
- 第一部分:廉颇不服蔺相如
学生齐读相关段落,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廉颇为什么看不起蔺相如?他的态度如何?”学生回答:“因为他觉得自己功劳大,而蔺相如只是靠嘴皮子。”教师顺势提问:“你觉得廉颇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 第二部分:蔺相如避让
教师请学生扮演蔺相如,模拟他面对廉颇时的心理活动。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更深刻地体会到蔺相如的胸怀与智慧。
- 第三部分:廉颇负荆请罪
教师出示“负荆请罪”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并联系现实生活,说说“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像廉颇一样知错就改”。
4. 小组合作(15分钟)
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 如果你是蔺相如,你会怎么做?
- 如果你是廉颇,你愿意向蔺相如道歉吗?为什么?
- 你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道理?
各组派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评,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5. 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和”在当今社会的意义。例如:
- 在学校里,同学之间如何做到“以和为贵”?
- 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如何沟通才能避免冲突?
学生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6. 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将相和”不仅是古代的故事,更是现代人应该学习的处世之道。最后,教师布置作业:
-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将相和”的理解;
- 收集一个关于“和”的成语或名言,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感。学生在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中表现出较强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但在个别环节中,时间安排略显紧张,今后可进一步优化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效率。
五、板书设计
```
《将相和》
廉颇 → 不服 → 负荆请罪
蔺相如 → 避让 → 顾全大局
和为贵,国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