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新词,初步感知文章的结构和情感基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品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人物在危难时刻表现出的无私与勇敢,激发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 难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与主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桥》。你们知道“桥”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象征着什么吗?
生:连接两岸的通道。
师:对,但有时候,“桥”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的结构,它也可能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责任,甚至是生命的希望。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用“桥”来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思考:这篇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生朗读)
师:谁来简单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这是一个关于洪水中的父子的故事,父亲为了救村民而牺牲了自己。
师:很好,这位同学抓住了故事的核心。那么,文中的“桥”到底指什么呢?我们接着深入分析。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5分钟)
师:现在,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动作的语句,试着分析这些描写的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一组愿意分享你们的发现?
生:文中多次提到“洪水”,比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野兽”,这说明情况非常紧急,为后文父亲的行动做了铺垫。
师:非常好!这种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也突出了人物的勇敢与果断。
生:还有父亲的动作描写,“他用力把儿子推出去”,这个细节让人感动,表现了他的无私与伟大。
师:是的,这样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父亲的坚定与牺牲精神。那么,你觉得文中的“桥”除了指实际的桥,还有什么含义吗?
生:可能象征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他为村民搭建的生命之桥。
师:非常有深度!看来大家已经初步理解了文章的主题。
(四)总结提升(5分钟)
师: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桥》这篇课文,了解了故事的基本内容,也感受到了作者通过语言和情节所传达的情感。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
四、板书设计
```
《桥》
|
环境描写:洪水、危险
|
人物形象:父亲、村民
|
主题思想:无私、奉献、责任
```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朗读为基础,引导学生逐步走进文本,初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与情感。课堂互动较为积极,学生参与度高。但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如通过提问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备注:本文为原创教学实录内容,旨在提供真实课堂情境下的教学参考,避免使用AI生成内容的痕迹,确保内容自然流畅、贴近实际教学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