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葫芦”“叶子”“蚜虫”等关键词语的含义。
- 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种葫芦的人为什么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道理,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关注细节、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 懂得做事要注重过程,不能只看结果,明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心理变化,明确“不关心叶子,只关注葫芦”的后果。
- 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事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这一道理。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课文录音、板书设计。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思考“种葫芦的人为什么会失败”。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 回顾上节课
- 提问:“《我要的是葫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 学生简要复述故事内容,教师适当补充。
2. 出示课题:
- 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人只想要葫芦,而不关心叶子?”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5分钟)
1. 分段朗读:
- 教师带领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 重点句分析:
- “他盯着葫芦,心里想:‘我的葫芦一定会长得又大又漂亮!’”
- 引导学生思考:这个人为什么只关注葫芦?他有没有注意到叶子的变化?
- “叶子上长了蚜虫,他却说:‘我只想要葫芦,叶子有什么用?’”
- 讨论:你觉得他说的话对吗?为什么叶子很重要?
3. 角色扮演:
- 分组表演“种葫芦人”和“邻居”的对话,体会人物心理变化。
(三)合作探究,拓展延伸(10分钟)
1. 小组讨论:
- 问题1:如果种葫芦的人一开始重视叶子,结果会怎样?
- 问题2: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只看结果,忽略过程”的事例?
2. 分享交流:
- 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升华,深化主题(5分钟)
1. 教师小结: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要关注整体和细节。
- 葫芦的成长离不开叶子,就像我们学习也离不开每天的努力。
2. 学生谈收获:
-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谈谈本节课的感悟。
(五)布置作业(5分钟)
1. 书面作业:
-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从〈我要的是葫芦〉中学到了什么》。
- 要求:结合自身经历,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实践作业:
- 观察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记录下它的变化,并思考“哪些因素影响了它的发展”。
五、板书设计
```
《我要的是葫芦》
——只看结果,忽视过程
葫芦 → 叶子 → 蚜虫 → 失败
关注细节,才能成功
```
六、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学生在讨论中能积极思考,部分学生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的想法。
-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提升课堂互动质量。
---
备注:本教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合理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与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