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226》策划书】一、项目背景
“226”作为一个数字组合,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它可能代表着某一天的日期,也可能象征着一段特殊的经历或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当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过往的回顾与反思,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许多人都渴望通过某种方式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
因此,“《再见226》”不仅仅是一个标题,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本策划案旨在以“226”为核心主题,打造一个集故事讲述、情感共鸣、互动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让观众在参与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226”。
二、项目概述
《再见226》是一个以“回忆与告别”为主题的沉浸式体验项目,结合线上与线下形式,涵盖文字、影像、声音、互动装置等多种媒介,力求通过多维度的表达方式,唤起观众对个人经历的思考与情感共鸣。
项目分为三个阶段:
1. 征集阶段:面向公众征集与“226”相关的个人故事。
2. 创作阶段:根据征集内容进行艺术化加工与呈现。
3. 展示阶段:通过展览、演出、线上平台等形式进行公开展示。
三、目标受众
本项目主要面向以下人群:
- 年龄在18至40岁之间,对情感表达和自我反思有较强兴趣的群体;
- 曾经经历过重要事件或转折点的人群;
- 对艺术、文学、多媒体创作感兴趣的艺术爱好者;
- 希望通过作品表达内心感受的创作者与普通人。
四、核心内容设计
1. 故事征集
我们将在社交媒体、官方网站等平台发起“我的226”故事征集活动,鼓励用户分享与“226”相关的故事,无论是生日、纪念日、分手日、毕业日,还是其他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
参与者可提交文字、照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的内容,我们将从中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故事进行后续创作。
2. 艺术创作
根据征集到的故事,我们将组织团队进行剧本编写、音乐创作、视觉设计等工作,将真实的情感转化为艺术作品。作品形式包括但不限于:
- 短片
- 音乐剧
- 互动装置
- 数字展览
- 文学合集
3. 展览与互动
最终作品将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展示。线下部分可在城市文化空间、美术馆等地举办展览;线上部分则通过虚拟展厅、小程序等方式进行传播。
同时,我们还将设置互动环节,如“226留言墙”、“情感树洞”等,让观众可以留下自己的感想与祝福。
五、执行计划
| 时间 | 阶段 | 内容 |
|------|------|------|
| 第1-2周 | 筹备阶段 | 成立项目组,确定主题方向,制定详细方案 |
| 第3-5周 | 征集阶段 | 发布征集公告,收集用户故事 |
| 第6-8周 | 创作阶段 | 编写剧本、制作素材、搭建展览框架 |
| 第9-10周 | 宣传推广 | 启动宣传,扩大影响力 |
| 第11-12周 | 展示阶段 | 举办线下展览,同步上线线上平台 |
六、预期成果
- 收集并发布不少于50个与“226”相关的真实故事;
- 制作完成一部或多部艺术作品(如短片、音乐剧等);
- 建立一个长期运营的“226”故事库,持续收集与更新内容;
- 提升公众对情感表达与记忆记录的关注度;
- 打造一个具有情感共鸣力的文化品牌。
七、预算规划
| 项目 | 预算(元) |
|------|-----------|
| 人员工资 | 20,000 |
| 宣传推广 | 10,000 |
| 场地租赁 | 8,000 |
| 物料制作 | 5,000 |
| 技术开发 | 7,000 |
| 其他费用 | 5,000 |
| 总计 | 55,000 |
八、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
- 故事征集不足:提前做好宣传预热,设置奖励机制吸引投稿;
- 内容质量不高:设立专业评审小组,确保内容筛选标准;
- 技术实现难度:提前进行技术测试与方案优化;
- 观众参与度低:结合线上线下联动,增强互动性与趣味性。
九、结语
“226”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段旅程的起点与终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226”,而《再见226》正是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让更多人勇敢面对过去,珍惜当下,并对未来充满期待。
让我们一起,用故事告别昨天,用情感迎接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