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范文 >

2015卖火柴的小女孩导学案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2015卖火柴的小女孩导学案,急!求解答,求不鸽我!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9 18:30:32

2015卖火柴的小女孩导学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 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和环境的写作方法。

-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品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情感。

-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培养同情心与社会责任感。

- 理解作品中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激发学生的正义感与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分析小女孩在寒冷冬夜中点燃火柴时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通过“幻象”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

-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借助童话形式表达现实社会问题的写作手法,以及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是否听说过一个关于寒冷冬夜、一个小女孩的故事?她靠卖火柴维持生计,却最终在寒冷中死去。”

引导学生回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经典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词,教师进行讲解。

2.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3. 提问:为什么小女孩在寒冷的夜晚还要出来卖火柴?她的生活状况如何?

(三)精读品味(20分钟)

1. 分析小女孩的四次点火柴的情景:

- 第一次:温暖的炉火——渴望温暖

- 第二次:喷香的烤鹅——渴望食物

- 第三次:美丽的圣诞树——渴望欢乐

- 第四次:慈祥的奶奶——渴望亲情

引导学生体会每次点火柴后的情绪变化,感受小女孩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2. 探讨“幻象”与“现实”的对比:

- 幻象是小女孩内心渴望的体现,现实则是她无法改变的残酷命运。

- 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作者借幻想表达现实的写法。

(四)合作探究(15分钟)

1. 分组讨论:

- 小女孩的命运为什么会如此悲惨?

- 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你会怎么做?

2. 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与补充。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

- 在当今社会,是否存在类似“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的人群?

- 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

2. 鼓励学生写一篇短文,以“如果我遇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为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

《卖火柴的小女孩》不仅是一个凄美的童话故事,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冷漠与人性的温暖。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感受到爱与责任,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四、作业布置:

1. 写一篇读后感,题目为《我眼中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2. 选择文中的一段描写,进行仿写练习,尝试用细腻的语言描绘一个场景。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理解人物情感与社会意义。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