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社会谢谢叔叔阿姨教案】一、活动目标:
1. 情感目标:引导幼儿学会感恩,体会他人的关爱与帮助,激发对身边人的感激之情。
2. 认知目标:了解“叔叔”和“阿姨”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和作用,知道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帮助。
3. 行为目标: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感谢,并尝试用行动表示对他人关心的回应。
二、活动准备:
1. 教具准备:图片(如医生、警察、清洁工、厨师等)、视频片段(展示不同职业的工作场景)。
2. 环境布置:教室中设置“感谢角”,摆放一些小礼物或卡片,供幼儿表达感谢。
3. 幼儿经验准备:提前让家长协助孩子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叔叔阿姨”及其工作内容。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 教师播放一段温馨的背景音乐,引导幼儿围坐一圈。
- 提问:“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帮助过你的人?是谁呢?”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经历。
- 引出主题:“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谢谢叔叔阿姨’。”
2. 探索与讨论(10分钟):
- 展示不同职业的图片,如医生、警察、环卫工人、厨师等,引导幼儿说出他们的名字和工作内容。
- 提问:“这些叔叔阿姨每天都在做什么?他们是怎么帮助我们的?”
- 鼓励幼儿大胆发言,教师适时补充说明。
3. 情景模拟(10分钟):
- 设计一个简单的情景,如“我在超市不小心摔倒了,一位阿姨扶起了我。”
- 请幼儿扮演“小朋友”和“阿姨”,进行情景表演,体验被帮助的感觉。
- 引导幼儿说出:“谢谢您!”并模仿感谢的动作。
4. 实践操作(10分钟):
- 幼儿每人制作一张“感谢卡”,画上自己想感谢的叔叔阿姨,并写上“谢谢您”。
- 鼓励幼儿将卡片送给班级里的老师或工作人员,表达感谢。
5. 总结延伸(5分钟):
- 教师总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他们默默付出,为我们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我们要学会说‘谢谢’。”
- 布置小任务:“回家后,请你对家里的叔叔阿姨说一句‘谢谢’,并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四、活动延伸:
1. 家园共育:鼓励家长配合,在家中引导孩子关注身边的“叔叔阿姨”,如邻居、保安、快递员等,并让孩子尝试表达感谢。
2. 区域活动:在语言区投放“感谢卡”材料,供幼儿继续制作;在角色区设置“医院”、“超市”等情境,让幼儿进一步体验不同职业的意义。
五、活动反思:
本活动通过贴近生活的场景和互动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谢谢”的意义,增强情感体验。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实际案例,丰富幼儿的情感认知,培养其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