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53页)】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建筑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办公建筑、学校、医院、商场、体育场馆等。其内容不仅涉及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还包括照明系统、可再生能源利用、能源监测与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在建筑围护结构方面,标准明确了外墙、屋顶、门窗等构件的保温隔热性能指标,要求根据不同的气候区域选择合适的材料与构造方式,以减少热量损失或进入,从而降低空调和采暖系统的能耗。同时,对自然采光与通风的设计提出了具体建议,鼓励采用被动式节能策略,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
在暖通空调系统设计中,标准强调了设备选型、系统运行模式以及控制策略的重要性。要求根据不同建筑的功能需求和使用特点,合理配置冷热源设备,并采用高效节能的末端装置,同时引入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按需供能,避免能源浪费。
此外,标准还特别关注了照明系统的节能设计。推荐使用高效率的光源和灯具,结合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按区域、按时间、按照度自动调节,进一步降低电力消耗。对于大型公共建筑,还鼓励设置太阳能光伏系统或其他可再生能源装置,实现能源的多元化供给。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53页)不仅是设计师和技术人员在项目实践中必须遵循的重要依据,也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开展节能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我国对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推进,该标准在推动建筑行业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