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范文 >

鲁迅《拿来主义》教学教案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鲁迅《拿来主义》教学教案,跪求好心人,拉我出这个坑!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9 18:32:02

鲁迅《拿来主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能够分析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文本细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外来文化的理性态度,培养开放包容、独立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理解“拿来主义”的核心思想,掌握文章的结构与论证逻辑。

- 难点:

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并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鲁迅相关背景资料、课文原文、拓展阅读材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拿来主义》的写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与整体感知

1. 情境导入(5分钟)

展示一些关于“文化侵略”“盲目崇洋”“全盘否定传统”等现象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发学生思考:面对外来文化,我们应持何种态度?

2. 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10分钟)

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说明《拿来主义》的创作背景——当时中国社会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与排外情绪并存,鲁迅提出“拿来主义”以纠正这一偏颇。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学生通读课文,标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教师进行讲解。要求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明确“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拿来主义”的区别。

第二课时:文本细读与深入探究

1. 分段精读,分析思路(2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文章结构,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 指出“送去主义”的弊端;

- 批评“送来主义”的危害;

- 第三段: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 第四段:具体阐述“拿来主义”的做法。

2. 修辞与语言分析(15分钟)

结合课文中的比喻、反讽等修辞手法,如“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抛来”“抛给”等词的对比,分析鲁迅语言的犀利与深刻。

3. 小组讨论(10分钟)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 “拿来主义”是否适用于当今社会?

-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 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送去主义”或“送来主义”的现象?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与总结提升

1. 联系现实,拓展思维(15分钟)

引导学生结合当前社会现象,如国学热、西方节日流行、网络文化冲击等,探讨“拿来主义”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2. 写作练习(15分钟)

布置小作文题目:“我眼中的‘拿来主义’”,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思考,写出对“拿来主义”的理解与看法。

3. 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拿来主义”的现实价值,鼓励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保持理性、开放的态度,善于吸收、辨别、创新。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小作文《我眼中的“拿来主义”》;

2. 阅读鲁迅其他杂文,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比较其思想异同。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思想内涵,激发了学生的思辨意识与文化自觉。在今后的教学中,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鲁迅杂文语言风格的赏析,提升其文学鉴赏能力。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