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宫醴泉铭全文翻译含读音注释_360文库】《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书的一篇碑文,内容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在九成宫发现醴泉的经过及其对国家治理的感悟。这篇碑文不仅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同时也是一篇文辞优美、思想深刻的文学作品。本文将对《九成宫醴泉铭》进行全文翻译,并附上部分字词的读音注释,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原文:
朕闻天之生人,本以万物为资;圣王立政,实以黎庶为本。故能安天下,保四海,垂拱而治,不劳而化。惟我高祖神尧皇帝,应运而起,拨乱反正,定鼎中原,开基创业。太宗文武圣皇帝,继统承业,仁义为本,刑措不用,礼乐大行。遂乃巡幸于九成宫,观风问俗,亲阅农务,以慰黎元。
时维贞观六年,岁在丙午,春三月,帝御六龙,驾幸京师。于是有司奉诏,修缮宫阙,备设供帐,以待宸游。既至,见宫中清泉自地而出,甘美异常,遂命曰“醴泉”。盖天地之和气,圣人之德泽,是以灵泉涌出,润物无声。
朕乃作铭曰:
“九成宫者,帝王之宫也;醴泉者,天地之灵也。昔者汉武帝凿昆明池,以通西域;隋炀帝营洛阳,以图霸业。皆非所以致太平也。惟我大唐,承天顺人,敬天爱人,故得醴泉之瑞,以昭盛德。”
译文:
我听说上天生育人类,原本是为了万物的滋养;圣明的君主建立政权,根本在于百姓。因此能够安定天下,保护四方,无为而治,无需劳苦就能教化民众。我的高祖神尧皇帝顺应天命而兴起,平定乱世,恢复秩序,奠定中原,开创基业。太宗文武圣皇帝继承皇位,秉承先业,以仁义为根本,刑罚废弃不用,礼乐广泛推行。于是巡视九成宫,观察风俗,亲自体察农事,以安抚百姓。
当时正值贞观六年,农历丙午年,春天三月,皇帝乘坐六龙之车,驾临京城。有关部门奉旨修缮宫殿,布置帷帐,以迎接圣驾。到达后,看到宫中有清泉从地下涌出,味道甘美异常,于是命名为“醴泉”。这大概是天地之间的祥和之气,圣人仁德的恩泽所致,因此灵泉涌现,滋润万物而不张扬。
我于是写下铭文:
“九成宫是帝王的宫殿;醴泉是天地的灵异之水。从前汉武帝开凿昆明池,以沟通西域;隋炀帝营建洛阳,以图称霸。这些都不是实现太平之道。唯有我大唐,秉承天意,顺应人心,敬天爱人,因此得到醴泉的祥瑞,以彰显盛世的美德。”
读音注释:
- 九成宫(jiǔ chéng gōng):古代皇家宫殿名。
- 醴泉(lǐ quán):甘美的泉水,象征祥瑞。
- 贞观(zhēn guān):唐太宗年号。
- 丙午(bǐng wǔ):干支纪年之一。
- 宸游(chén yóu):帝王出游。
- 黎元(lí yuán):百姓。
- 垂拱(chuí gǒng):指无为而治。
- 刑措(xíng cuò):刑法搁置不用。
- 礼乐(lǐ yuè):礼仪与音乐,代表教化。
- 凿(záo):挖掘。
结语:
《九成宫醴泉铭》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一篇蕴含深刻哲理的文章。通过其文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唐代盛世的气象,也能体会到古人对自然、社会与政治的深刻思考。希望本文的翻译与注释,能帮助更多读者走进这部经典之作,领略其中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