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3.1《认识自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认识自己”的含义,掌握认识自己的途径和方法,学会从多角度、多方面了解自己。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讨论、自我反思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身特点,提升自我认知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接纳自我、尊重他人、树立自信的健康心理品质,增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及途径。
-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避免片面或偏激的自我评价。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案例视频、课堂活动材料(如“我的优点卡”、“我的成长日记”等)。
- 学生准备:提前思考“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自我认知”的短视频,内容围绕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如何面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你是否真正了解自己?”
2. 新知讲解(10分钟)
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讲解“认识自己”的意义:
- 认识自己是成长的基础;
- 认识自己有助于明确人生方向;
- 认识自己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3. 探究活动一:我是谁?(15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自我画像”活动,每人写下三个“我”的特点(如性格、兴趣、习惯等),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分享,最后全班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但如何才能更全面地认识自己?
4. 探究活动二:他眼中的我(10分钟)
请学生互相评价彼此的优点和不足,鼓励用具体事例说明。通过他人视角,帮助学生更客观地看待自己。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认识自己的几种方式:
- 自我反思;
- 他人反馈;
- 社会实践;
- 心理测试等。
强调:认识自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调整。
6. 作业布置(2分钟)
完成一份“我的成长档案”,包括:
- 我的优点与缺点;
- 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 我为实现目标所做的努力。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思考“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其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
认识自己
1. 什么是认识自己?
- 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等
2. 为什么需要认识自己?
- 成长的基础
- 明确方向
- 促进人际交往
3. 如何认识自己?
- 自我反思
- 他人评价
- 社会实践
- 心理测试
```
七、教学延伸
建议家长配合学校教育,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反思,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习惯。同时,可推荐一些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心理成长类书籍,如《被讨厌的勇气》《自控力》等,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深化理解。
备注: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观,符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