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披肩的雅称】在古代,服饰不仅是御寒保暖的工具,更是身份、地位与审美情趣的体现。其中,披肩作为一种常见的装饰性服饰,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名称和风格。它不仅增添了衣着的层次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与文化内涵。
“披肩”这一说法虽为现代常用词汇,但在古代却有多种雅称,如“披帛”、“帔子”、“纱帔”、“络腋”等。这些名称多根据其材质、形制或使用场合而定,体现了古人对服饰命名的细腻与讲究。
“披帛”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披肩形式,多用于女性服饰中。它通常由轻薄的丝织品制成,颜色鲜艳,图案精美,常以花卉、云纹等为主。披帛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能在行走时随风飘动,增添女子的柔美气质。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有诗云:“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其中“金步摇”虽为头饰,但与披帛的搭配使用,可见当时女性服饰的精致与华丽。
“帔子”则是另一种常见的披肩形式,尤其在宋代较为流行。相较于披帛,帔子更为宽大,质地也更加厚实,常用于正式场合或婚礼之中。《红楼梦》中描写贾府小姐们的装扮时,便多次提到“披着大红帔子”,显示出其在礼仪中的重要性。
“纱帔”则多用于贵族女性,材质轻盈透明,象征着高贵与典雅。在一些古画中,可以看到仕女身穿纱帔,配以长裙,显得端庄而不失灵动。这种披肩不仅美观,还具有一定的遮挡功能,符合古代社会对女性仪态的要求。
此外,“络腋”也是一种古老的披肩形式,多见于男子服饰中,尤其是官员或文人阶层。它一般用布料或丝绸制成,系于肩部,起到保暖和装饰的双重作用。明代画家沈周的《溪山行旅图》中,人物便穿着类似络腋的披饰,展现出一种儒雅之风。
总的来说,古代披肩的雅称不仅反映了服饰文化的多样性,也体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与生活的品味。无论是“披帛”的飘逸,还是“帔子”的庄重,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成为中华传统服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虽然现代服饰已不再使用这些古老的称呼,但它们所蕴含的历史与美学价值,依然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