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贾平凹】在我成长的岁月里,遇到过许多老师,但最让我难忘的,是那位被称为“贾平凹”的人。他不是我学校里的老师,而是一个用文字塑造世界的人,一个用笔触描绘生活的人。他的名字,像一座灯塔,照亮了我阅读与写作的路。
第一次读到贾平凹的作品,是在初中语文课本上。那是一篇叫《秦腔》的短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乡土地的深情,对人性的细腻刻画。那时的我还不懂什么是文学,只是被那种质朴却有力的语言所吸引。后来,我开始主动去寻找他的作品,从《废都》到《浮躁》,再到《古炉》,每一本书都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贾平凹的文字,不华丽,却真实;不张扬,却深刻。他写的是陕西的山川、乡民、风俗,但他写的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他在书中描绘的不仅是乡村的变迁,更是人心的起伏。他的文字有一种力量,能让人在沉默中思考,在平凡中感动。
有人说,贾平凹是个“怪人”,因为他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风格,甚至有些固执。但我认为,正是这种“怪”,让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作家。他不为迎合市场而改变自己,而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讲述故事,表达情感。他教会我,写作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为了表达真实的自己。
在我的心中,贾平凹不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导师。他用文字告诉我,生活不是只有光鲜亮丽的一面,也有苦难和挣扎;不是只有成功和荣耀,也有孤独与迷茫。他让我明白,写作是一种责任,是对生活的记录,也是对灵魂的拷问。
如今,我虽然没有真正见过贾平凹本人,但他的作品早已成为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每当我拿起一本书,仿佛就能听到他低沉而温和的声音,告诉我:“别怕写得不好,只要真诚就好。”
我的老师贾平凹,不是站在讲台上教书的人,而是用文字陪伴我成长的人。他让我懂得了文学的力量,也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他不是我的老师,却胜似我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