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体会作者通过事例表达观点的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勤奋”的意义,并能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思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勤奋精神的认同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勤奋”在成功中的作用。
- 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勤奋的重要性,并能运用到日常学习中。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课文PPT、相关图片、拓展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课后练习题,思考“你身边有哪些勤奋的例子”。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勤奋’是什么意思吗?你有没有遇到过特别努力的人?”
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引导,引出课题《说勤奋》。
3. 回顾第一课时内容,简要回顾课文结构和主要人物事例。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5分钟)
1. 分段阅读:教师带领学生逐段阅读课文,重点讲解关键语句。
- 例如:“古人说‘勤能补拙’,这句话的意思是……”
-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提到的勤奋人物及其事例,如司马光、童第周等。
2. 问题引导:
- “为什么这些人物最终取得了成功?”
- “他们的成功与什么因素有关?”
- “你认为勤奋对一个人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语言训练,积累运用(10分钟)
1. 词语积累:出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等,让学生造句或解释。
2. 句式训练:指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如“虽然……但是……”,进行仿写练习。
3. 朗读展示: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教师适时点评,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10分钟)
1. 情境创设:教师出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勤奋例子,如运动员、科学家、普通学生等,引导学生思考。
2. 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或身边人勤奋学习的故事,增强课堂互动性。
3. 情感升华:教师总结“勤奋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力量”,鼓励学生从小养成勤奋学习的好习惯。
(五)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勤奋”的重要性。
2. 作业布置:
- 写一篇短文《我眼中的勤奋》,字数不少于200字。
- 复习课文内容,整理本课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五、板书设计
```
《说勤奋》第二课时
——勤奋是成功的基石
1. 什么是勤奋?
2. 勤奋的事例(司马光、童第周)
3. 勤奋的意义
4. 我们该如何做到勤奋?
```
六、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语言实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勤奋”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在个别环节中,部分学生表达不够自信,今后应加强鼓励与引导,提升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