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死走狗烹】“狡兔死,走狗烹”是一句源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古语,原意是说:当兔子被猎杀后,用来捕兔的猎狗就会被烹煮。这句话后来引申为一种政治或权力斗争中的现象——当一个人完成了任务,不再有用,反而会被抛弃甚至遭到清算。
这一成语常用于形容在权力更迭、利益分配中,那些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人,最终因失去利用价值而被抛弃的命运。它揭示了人性中的一种现实:忠诚与功绩在某些情况下并不足以保证安全,尤其是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
一、
“狡兔死,走狗烹”出自《史记》,原指猎狗在完成捕兔任务后被烹食。后世引申为在权力斗争中,功臣往往在任务完成后被抛弃甚至遭殃。此成语反映了人性中对利益的追逐和对风险的规避,也警示人们在取得成就后需保持警惕,避免成为“走狗”。
二、关键信息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
原意 | 猎狗在捕获兔子后被烹食 |
引申义 | 功臣在完成任务后被抛弃或清算 |
使用场景 | 政治斗争、权力更替、职场竞争等 |
警示意义 | 成就不等于安全,需保持警觉 |
适用对象 | 曾经立功者、团队成员、合作伙伴等 |
文化影响 | 常用于文学、历史、政治分析中 |
三、现实应用举例
- 历史人物:韩信、范蠡等曾为刘邦立下大功,但最终因功高震主而遭遇不幸。
- 现代职场:某些员工在完成重要项目后被边缘化,甚至被裁员。
- 企业合作:合作伙伴在目标达成后被忽视或背叛。
四、结语
“狡兔死,走狗烹”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对人性和社会规则的深刻洞察。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也要关注自身处境,避免因一时的成就而忽略潜在的风险。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如何获取成功,更在于如何在成功之后保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