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芥子典故】“须弥芥子”是一个源自佛教经典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事物虽小却蕴含大道理,或空间虽小却能容纳广阔世界。该典故最早见于《华严经》,后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哲学和宗教语境中,象征着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关系,也寓意着心量广大、包容万物的精神境界。
一、典故来源
“须弥”是印度神话中的一座山,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芥子”则是一种极小的种子,微不足道。在佛教中,“须弥芥子”常被用来比喻:即使是极其微小的事物,也能承载巨大的意义或空间,正如“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这一说法体现了佛教中“以小见大”的思想,强调一切现象皆具无限可能,不拘于表象。
二、典故含义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华严经》等佛教经典 |
原意 | 比喻极小之物可含极大之理或空间 |
引申义 | 微观中见宏观,小事中见大道;心胸宽广,能容天下 |
文化影响 | 广泛用于诗词、禅宗语录、哲学论述中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表达“细节决定成败”、“小中见大”等理念 |
三、历史使用情况
时期 | 使用情况 |
魏晋南北朝 | 佛教传入中国,开始出现“须弥芥子”概念 |
唐宋时期 | 禅宗兴盛,此典故被大量引用,成为文人常用语 |
明清以后 | 逐渐融入民间文化,成为文学创作中的常见意象 |
当代 | 在现代哲学、心理学、艺术等领域仍有广泛应用 |
四、相关名句举例
- “一念清净,万法俱备。”——禅宗语录
- “芥子纳须弥,毫端藏宇宙。”——佛经偈语
- “大至无外,小至无内。”——道家思想中与“须弥芥子”相似的理念
五、总结
“须弥芥子”不仅是一个佛教典故,更是一种哲理思维的体现。它告诉我们:不要轻视微小的事物,因为它们可能蕴含着深远的意义;也不要局限于眼前所见,因为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广阔。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时,应保持开放的心态,从细微之处发现真理。
以上就是【须弥芥子典故】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