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范文 >

众怒难犯的成语和典故

2025-09-21 02:51:30

问题描述:

众怒难犯的成语和典故,急!求解答,求不沉贴!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21 02:51:30

众怒难犯的成语和典故】“众怒难犯”是一个源自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意思是:如果民众的愤怒已经形成,就难以抵挡。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当一个行为或决策触怒了广大百姓时,即便权力再大,也难以扭转局势。

在古代政治中,“众怒难犯”往往成为统治者必须警惕的警示。历史上许多因失民心而失败的例子,都印证了这一道理。

一、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众怒难犯

拼音:zhòng nù nán fàn

释义:指群众的愤怒是难以违抗的,一旦众人愤怒,就会形成强大的阻力,无法轻易压制。

出处: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二、典故来源

典故名称 出处 内容概述
《左传·昭公二十年》 《左传》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崔杼弑君,齐景公问晏婴:“崔杼可为忠臣吗?”晏婴答:“臣事君,以忠为本。若君有罪,臣不谏,是不忠;若君无罪,而臣不争,是不智。今崔杼弑君,其志在权,非忠也。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晏婴与崔杼事件 《左传》 崔杼因不满齐庄公,杀之并立景公。晏婴指出,崔杼的行为虽得一时之利,但违背民意,终将遭众怒,不可长久。

三、成语用法与例句

- 用法:多用于描述因违背民意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强调民心的重要性。

- 例句:

- 他不顾百姓疾苦,强行推行政策,结果众怒难犯,最终被罢免。

- 这项政策虽然有利于少数人,但众怒难犯,最终还是被废止了。

四、总结

“众怒难犯”不仅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现实政治的深刻警示。它提醒我们,无论个人或组织,在做出重大决策时,都应考虑民意,避免因忽视群众情绪而引发不可挽回的后果。

项目 内容
成语名称 众怒难犯
拼音 zhòng nù nán fàn
出处 《左传·昭公二十年》
含义 群众的愤怒难以违抗
典故 晏婴劝谏齐景公,指出崔杼弑君后众怒难犯
用法 多用于批评违背民意的行为
例句 他不顾百姓疾苦,结果众怒难犯,最终被罢免

通过了解“众怒难犯”的成语及其背后的历史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政治智慧,并在现实中更加重视民意与民心的力量。

以上就是【众怒难犯的成语和典故】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