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原文和注释】《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由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其中“孟子三章”通常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三篇,这三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人生观与道德观。以下是对这三章的原文及注释的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文章总结
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本章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指出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是否得到人民的支持。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只有赢得民心,才能获得胜利。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通过列举古代贤士的经历,说明人在逆境中成长,在安逸中容易堕落。他提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观点,强调磨难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
3. 《鱼我所欲也》
这是一篇关于“义利之辨”的文章。孟子认为“舍生取义”是人的高尚选择,强调在生命与道义之间,应选择后者。他用“鱼与熊掌”的比喻,说明价值判断的重要性。
二、原文与注释对照表
章节 | 原文 | 注释 |
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天时”指有利的自然条件;“地利”指地理优势;“人和”指人心所向,即人民的支持。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 城墙三里,外城七里,包围攻打却不能取胜,说明单靠地利不足以取胜。 | |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虽然有天时,但因缺乏地利,仍不能取胜。 |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 即使城墙高、护城河深、武器精良、粮食充足,但若失去民心,仍会弃城而逃。 | |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列举历史上几位贤人从低微中崛起的事例,说明成功需经历磨难。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上天要赋予重任的人,必定先让他经历种种困苦,以锻炼意志与能力。 |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人常犯错,才能改正;内心困扰,思虑周全后才能有所作为;表现于外,声音表达后才能被理解。 | |
3. 鱼我所欲也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用鱼与熊掌的比喻,说明在两者不能兼得时,应选择更重要的。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生命与道义同样重要,但在冲突时,应选择道义。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 对生命的渴望不及对道义的追求,因此不愿苟活;对死亡的恐惧不及对不义的厌恶,因此不避祸患。 |
三、总结
《孟子三章》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思想启蒙之作。它们分别从政治、人生、道德三个层面,阐述了孟子的核心思想:仁政、坚韧、义利之辨。通过学习这些篇章,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代哲学智慧,也能从中汲取面对现实问题的精神力量。
以上就是【孟子三章原文和注释】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