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的下一句是什么】“三思而后行”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反复思考、慎重考虑,然后再行动。它强调了做事前应具备的理性与谨慎态度。
然而,很多人只知道“三思而后行”,却不知道它的完整出处和下一句是什么。下面我们将对这个问题进行详细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原文出处
“三思而后行”出自《论语·公冶长》:
>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季文子每次做事都要反复思考三次才行动。孔子听到后说:“两次就足够了。”
二、下一句是什么?
从上面的原文可以看出,“三思而后行”的下一句是:
> “再,斯可矣。”
也就是说,孔子认为“三思”有些过度,只要“再思”(即两次思考)就足够了。
三、总结对比
项目 | 内容 |
成语来源 | 《论语·公冶长》 |
原文句子 |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
成语含义 | 做事前要反复思考,慎重行事 |
下一句 | 再,斯可矣 |
孔子观点 | 认为“三思”过多,两次即可 |
四、延伸理解
虽然“三思而后行”被广泛引用,但孔子的原意并非鼓励“过度思考”。他更强调的是“适度”的思考。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既要避免鲁莽行事,也要防止陷入“思而不决”的困境。
五、结语
“三思而后行”不仅是一种处世态度,也是一种智慧。了解其完整出处和下一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思想的深意,从而在生活中做出更理性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