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人性善原文和翻译】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具有向善的本性,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将围绕《孟子·公孙丑上》中关于“人性善”的原文进行整理,并提供对应的现代汉语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核心思想。
一、原文摘录(《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二、现代汉语翻译
原文 | 翻译 |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他人的心。 |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 古代圣王因为有怜悯他人的心,所以施行了怜悯百姓的政策。 |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可运之掌上。 | 用怜悯他人的心,推行怜悯百姓的政策,天下就可以轻松治理。 |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 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他人的心,比如现在有人突然看到小孩要掉进井里, |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 都会感到惊恐并产生同情——这不是为了与孩子父母结交, |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 也不是为了在乡邻朋友中获得美誉,更不是因为讨厌那声音才这样。 |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人,就不是真正的人; |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 没有羞耻心的人,就不是真正的人; |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 没有谦让心的人,就不是真正的人; |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 没有是非心的人,就不是真正的人。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 |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 羞耻心,是义的开端; |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 谦让心,是礼的开端; |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是非心,是智的开端。 |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 人具备这四种心,就像身体有四肢一样。 |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 如果拥有这四种心却说自己做不到,就是自己损害自己; |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 说君主不能做到的,就是损害君主的人。 |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 凡是有这四种心的人,都应该加以扩充,就像火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开始涌出一样。 |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 如果能够充分发展,就足以安定天下; |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如果不加以发展,连侍奉父母都不够。 |
三、总结
孟子通过“不忍人之心”来论证人性本善的观点,强调人类天生具备仁、义、礼、智四种道德情感的萌芽。他认为这些“四端”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标志,只有不断扩充和发展这些内在的善性,才能实现真正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
从历史角度看,孟子的人性善论为儒家伦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对后世的政治、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孟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反思自身行为,培养善良与责任感。
附:核心观点总结表
核心观点 | 内容简述 |
人性本善 | 孟子认为人天生具有善的倾向,即“不忍人之心”。 |
四端说 | 仁、义、礼、智是人性的四个基本道德起点。 |
道德修养 | 需要不断扩充和实践内在的善性,才能达到理想人格。 |
社会治理 | 以善治国,天下可安;反之则难以维持秩序。 |
如需进一步探讨孟子思想与其他学派的对比,或结合现代价值观进行分析,欢迎继续交流。
以上就是【孟子人性善原文和翻译】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