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适楚原文及译文】一、
《仲尼适楚》是《庄子·外篇》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孔子(仲尼)前往楚国时,与一位隐士“老莱子”相遇的情节。通过这一对话,庄子表达了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强调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顺应自然、返璞归真。
故事中,孔子试图向老莱子请教治国之道,但老莱子却以幽默和讽刺的方式指出孔子所追求的仁义礼法,不过是人为造作,反而违背了自然之道。最后,孔子被老莱子的智慧所折服,表示自己“未达于道”,并感慨“吾失矣”。
该故事不仅展现了庄子对儒家思想的深刻反思,也体现了他对人性本真的推崇,以及对社会制度与道德规范的质疑。
二、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 原文 | 译文 |
| 仲尼适楚,楚人谓之曰:“子非夫鲁之儒者乎?” | 孔子前往楚国,楚国人问他:“您不是鲁国的儒者吗?” |
| 曰:“然。” | 孔子回答:“是的。” |
| 曰:“子何为至于此?” | 楚人问:“您为什么来到这里?” |
| 曰:“吾欲观其风土之俗,而求其贤者。” | 孔子说:“我想看看那里的风俗,寻找贤能之人。” |
| 曰:“子之儒者,而欲观其风土之俗,不亦谬乎?夫君子之居,必择其地;君子之交,必择其人。今子不择地而居,不择人而交,而欲观其风土之俗,不亦远乎?” | 楚人说:“您作为儒者,却想观察那里的风俗,岂不是荒谬吗?君子居住,必定选择地方;君子交友,必定选择人。如今您不选择地方而居住,不选择人而交往,却想观察那里的风俗,岂不是太遥远了吗?” |
| 曰:“吾不知也。” | 孔子说:“我不知道。” |
| 曰:“子之行也,若涉水而不知其深浅,若登高而不知其高下,是以虽有志而无功。” | 楚人说:“您的行为,就像涉水却不知道深浅,登高却不知道高低,所以即使有志向也没有成效。” |
| 曰:“吾愿闻其道。” | 孔子说:“我愿意听您讲讲道理。” |
| 曰:“道不可闻,不可见,不可言,不可思。唯无心者能得之。” | 楚人说:“道无法听到,无法看到,无法说出,无法思考。只有没有杂念的人才能得到它。” |
| 曰:“吾无心。” | 孔子说:“我没有杂念。” |
| 曰:“子之无心也,犹未也。夫无心者,无欲也;无欲者,无为也;无为者,无事也;无事者,无争也。夫无争者,乃天下之至道也。” | 楚人说:“您的‘无心’还不到位。真正的‘无心’,是没有欲望;没有欲望,就没有作为;没有作为,就没有事务;没有事务,就没有争斗。没有争斗,才是天下的至道。” |
| 曰:“吾失矣。” | 孔子说:“我错了。” |
三、结语
《仲尼适楚》通过孔子与楚人的对话,揭示了庄子对儒家“礼法”观念的批判,同时也表达了对“道法自然”思想的推崇。故事中,孔子从最初的自信到最终的自省,体现出一种谦逊与反思的精神,也为后人提供了关于人生境界与社会理想的深刻思考。
该寓言不仅是哲学思想的体现,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是理解道家思想的重要文本之一。
以上就是【仲尼适楚原文及译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