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的古义】“朔”是一个常见的汉字,现代汉语中常用于表示“北方”或“农历每月初一”。但在古代,“朔”有更为丰富的含义和用法。本文将从历史文献中梳理“朔”的古义,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总结。
一、朔的古义总结
1. 日月合璧之名
在古代天文学中,“朔”指的是太阳与月亮运行到同一方向时的现象,即“新月”,也称作“朔望”。古人以此作为历法的重要依据,因此“朔”在天文历法中具有重要地位。
2. 农历每月初一
“朔”是农历每个月的第一天,也就是新月出现的日子。因此,人们常用“朔日”来指代每月的初一。
3. 北方、北风
在《诗经》《尚书》等文献中,“朔”常被用来指代北方,如“朔风”即北风。这种用法多见于描写自然景象或地理方位。
4. 战败、失败
在某些文献中,“朔”也有“失败”、“战败”的意思,如《左传》中曾用“朔”表示军队溃败。
5. 时间起点
古人认为“朔”是时间的开始,象征着新的开始。因此,在一些典籍中,“朔”也被引申为“初始”或“开端”。
二、朔的古义表
汉字 | 古义解释 | 出处/文献 | 举例说明 |
朔 | 日月合璧之象,新月 | 《周易·说卦》 | 朔望之期,阴阳始交 |
朔 | 农历每月初一 | 《礼记·月令》 | 朔日祭祖,以示敬意 |
朔 | 北方、北风 | 《诗经·小雅》 | 朔风凛冽,寒气逼人 |
朔 | 战败、失败 | 《左传·宣公十二年》 | 师败于朔,士卒溃散 |
朔 | 时间起点、开端 | 《尚书·尧典》 | 朔日为岁首,万象更新 |
三、结语
“朔”作为一个古老的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不仅涉及天文历法,还与地理、军事、哲学等领域密切相关。通过对“朔”的古义进行梳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和语言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