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贽是什么意思】“承贽”是一个较为文言的词语,常见于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它由“承”和“贽”两个字组成,分别具有不同的含义,组合在一起则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语境。本文将从字义、出处、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字义解析
- 承:意为“接受、承受、承担”。在古文中常表示对某种行为或物品的接收。
- 贽:原指古代士人初次拜见长辈或上级时所送的礼物,如玉璧、帛等,象征敬意与诚意。后引申为礼节、礼仪。
因此,“承贽”可以理解为“接受礼物”或“承接礼节”,多用于描述一种礼仪性的行为。
二、出处与用法
“承贽”一词最早见于古代典籍,如《礼记》《左传》等,常用于描述士人之间的交往礼仪。例如:
> “士相见之礼,下大夫相见以羔雁,上大夫相见以腒。”
> ——《礼记·曲礼》
虽然“承贽”未直接出现在其中,但其内涵与这种礼仪密切相关。
在后世的诗词、文章中,“承贽”也常被用来表达对师长、尊者的敬重之情。
三、现代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承贽”已不常用,但在一些文学作品、学术研究或传统文化讨论中,仍可能见到该词。它更多地承载着一种文化符号的意义,象征着尊重、礼节与传统。
四、总结
项目 | 内容 |
含义 | 接受礼物或承接礼节,多用于古代礼仪场合 |
字义 | “承”:接受;“贽”:礼物、礼节 |
出处 | 常见于《礼记》《左传》等古代典籍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士人之间、师生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的礼仪性行为 |
现代意义 | 已较少使用,但在文化研究、文学作品中仍有象征意义 |
相关词汇 | 贽见、贽礼、承礼、敬礼 |
五、结语
“承贽”虽非日常用语,但在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种礼仪行为,更体现了古人对人际关系的重视与对礼节的遵循。了解“承贽”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交往方式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