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鹄类鹜出处于哪里】“刻鹄类鹜”是一句成语,常用来比喻模仿他人却未能达到其精髓,反而显得生硬或不伦不类。很多人对这个成语的出处感到好奇,下面我们将从来源、含义、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成语“刻鹄类鹜”的出处
该成语最早出自《后汉书·马援传》。原文如下:
> “吾兄子常病,吾每欲问之,未得其便。今见贤者之子,虽不能为天下之大器,然亦可为一乡之善人。若效其言,刻鹄类鹜,终非所成。”
这段话的大意是: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直想关心他,但没有机会。现在看到有德行的人的孩子,虽然不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但至少可以做一个地方上的好人。如果只是模仿他们说话,像“刻鹄类鹜”一样,最终也难以成就大事。
其中“刻鹄类鹜”指的是雕刻天鹅却像鸭子,比喻模仿别人却不得其法,结果适得其反。
二、成语释义与用法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刻鹄类鹜 |
出处 | 《后汉书·马援传》 |
含义 | 比喻模仿他人却不得其法,结果适得其反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那些盲目模仿他人却未能掌握精髓的行为 |
近义词 | 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
反义词 | 独辟蹊径、因地制宜 |
三、延伸理解
“刻鹄类鹜”不仅是对模仿行为的批评,更强调了学习和借鉴他人时应注重内在本质,而不是表面形式。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比如在教育、艺术、商业等领域,若只追求形式上的模仿,而忽略核心理念和实践方法,往往难以取得真正的成功。
四、总结
“刻鹄类鹜”源自《后汉书》,原意是形容模仿不当,结果适得其反。它提醒我们,在学习和模仿的过程中,应注重理解和内化,而非机械复制。这一成语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对现代人的行为方式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刻鹄类鹜 |
出处 | 《后汉书·马援传》 |
含义 | 模仿他人不得其法,结果适得其反 |
用法 | 批评盲目模仿的行为 |
近义词 | 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
反义词 | 独辟蹊径、因地制宜 |
通过了解“刻鹄类鹜”的出处与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对模仿行为的思考,并在现实生活中避免陷入类似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