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落石出的出处及意思是什么】“水落石出”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常用于描述事情真相大白、问题暴露出来的状态。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在文学作品中也屡见不鲜。下面将从出处和意思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水落石出”最早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后赤壁赋》,原意是指水位下降后石头自然显露出来,比喻事情经过调查或时间推移后,真相逐渐显现。这个成语多用于形容事情的真相被揭示,或问题被彻底解决。
在现代汉语中,“水落石出”常用来形容案件、矛盾、误会等在一定条件下得到澄清,让人看清事实真相。它强调的是“真相浮出水面”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结果。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水落石出 |
| 出处 | 宋代·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远,水落石出。” |
| 原意 | 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比喻事物真相显现。 |
| 现代用法 | 用于形容事情真相被揭露,问题得到澄清。 |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新闻报道、法律案件、生活中的误解澄清等场合。 |
| 近义词 | 真相大白、水落石现、真相浮现 |
| 反义词 | 蒙在鼓里、雾里看花、模糊不清 |
三、延伸理解
虽然“水落石出”常用于正面语境,但有时也可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比如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认为“真相”并非完全客观,而是基于某种立场或利益而被揭示。因此,在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避免误解。
总的来说,“水落石出”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更是一种对真相追求的象征。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耐心与观察往往能带来清晰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