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鲠介是什么意思】“鲠介”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语,常见于古代文献或文言文中。它通常用来形容人正直、刚强、不屈不挠的性格特征,有时也带有孤高、固执的意味。下面将从词义、用法、出处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词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词性 | 形容词 |
基本含义 | 正直、刚强、不屈不挠;有时也指孤高、固执 |
引申义 | 指人有骨气、有原则,不愿妥协 |
常见搭配 | “鲠介之士”、“鲠介之臣”等 |
二、出处与用法
1. 《后汉书·王符传》
- 原文:“其人也,鲠介而寡合。”
- 解释:这个人性格正直,不合群。
2. 《晋书·王导传》
- 原文:“忠清鲠介,有大节。”
- 解释:忠诚清正,刚直不阿,有大节操。
3. 现代使用
- 在现代汉语中,“鲠介”较少单独使用,多用于文学作品或对人物性格的描述,如“他为人鲠介,不轻易妥协”。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词语 | 含义 |
近义词 | 刚直、正直、耿直、倔强 |
反义词 | 圆滑、世故、软弱、妥协 |
四、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描述人物性格 | 他是个鲠介之人,从不随波逐流。 |
文学描写 | 那位鲠介之臣,宁死不屈。 |
历史评价 | 王导为人鲠介,深得时人敬重。 |
五、总结
“鲠介”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语,主要用来形容一个人性格正直、刚强、不屈不挠。在古代文献中常用于赞美那些有骨气、有原则的人。虽然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文学、历史研究或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中仍有一定价值。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鲠介”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更是一种精神气质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