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八纵什么意思】“七擒八纵”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时的典故。这个成语原本用来形容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乱时,对孟获采取了多次擒获又多次释放的策略,最终使孟获心服口服,归顺蜀汉。
虽然“七擒八纵”字面上是“七次擒获、八次释放”,但实际历史记载中并非严格为七次和八次,而是多有虚指,意在强调诸葛亮的智谋与宽容。后来,“七擒八纵”被引申为一种以柔克刚、以德服人的策略,常用于形容在处理矛盾或竞争时,采取灵活、宽容的方式,最终达到控制或感化对方的目的。
“七擒八纵”源于诸葛亮南征时对孟获的策略,表示多次擒获后又多次释放,最终使其心服。这一成语象征着智慧与宽容,也常用于形容在斗争中以柔克刚、以德服人的手段。
表格说明: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七擒八纵 |
出处 | 《三国志·诸葛亮传》及《三国演义》 |
原意 | 诸葛亮七次擒获孟获,又七次释放,最终使其归顺 |
引申义 | 智慧与宽容并重,以柔克刚的策略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在竞争或冲突中采取灵活、宽容手段,最终达到目的 |
文化内涵 | 体现儒家“以德服人”的思想,也展示诸葛亮的军事智慧 |
常见误用 | 字面理解为“七次擒、八次放”,实际并无固定次数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管理、谈判、教育等领域,强调策略性与包容性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七擒八纵”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应注重策略与人性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