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ldquo及痛心疾首及rdquo及解读)】“痛心疾首”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极度的悲痛和懊悔。它不仅表达了情感上的强烈反应,还蕴含着对过去行为或结果的深刻反思。以下是对该成语的详细解读。
一、成语释义
成语: 痛心疾首
拼音: tòng xīn jí shǒu
意思: 形容非常痛心和懊悔,情绪极其痛苦。
出处: 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痛心疾首,莫过于此。”
近义词: 悔不当初、懊悔不已、心如刀割
反义词: 安之若素、无动于衷、漠不关心
二、成语用法与示例
用法 | 示例句子 | 说明 |
描述内心痛苦 | 他得知自己犯下的错误后,痛心疾首,后悔不已。 | 表达因错误而产生的强烈心理痛苦。 |
用于批评他人 | 面对如此严重的失误,他只能痛心疾首地叹息。 | 表达对他人错误的深切不满或惋惜。 |
描述历史事件 | 这场战争让无数百姓痛心疾首,深感国家的衰败。 | 用于描述群体性的情感反应。 |
三、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痛心疾首”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重视道德反省和责任感的传统。古人认为,人应有自省之心,面对错误时应勇于承担并改正。这种思想在儒家文化中尤为突出。
此外,“痛心疾首”也常被用于文学作品中,用来渲染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情感张力,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四、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痛心疾首 |
拼音 | tòng xīn jí shǒu |
含义 | 极度的痛心和懊悔 |
出处 | 《左传·成公十三年》 |
近义词 | 悔不当初、心如刀割 |
反义词 | 无动于衷、安之若素 |
使用场景 | 描述个人或群体的强烈情感反应 |
文化意义 | 强调自省与责任意识 |
通过了解“痛心疾首”这一成语的含义、用法及文化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价值,并在实际交流中更加准确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