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被誉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一生淡泊名利,追求自然与自由的生活方式。其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是他人生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
这一典故出自《晋书·陶潜传》和《宋书·陶潜传》,讲述了陶渊明不愿屈身事权贵、放弃官职以保持人格尊严的事迹。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陶渊明的高尚情操,也反映了当时士人阶层对个人气节的重视。
一、故事概述
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因不满官场腐败,不愿向督邮(地方监察官员)低头。一次,督邮到县里巡视,要求县令穿戴整齐、恭敬迎接。陶渊明认为这种行为有损人格尊严,于是愤然辞官,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从此归隐田园,过上了自耕自足的生活。
二、人物简介
人物 | 身份 | 简介 |
陶渊明 | 东晋诗人、文学家 | 原名陶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
督邮 | 地方监察官员 | 负责巡视地方、监督官员行为 |
三、故事背景
- 时间:东晋时期(公元4世纪)
- 地点:彭泽县(今江西九江一带)
- 事件:陶渊明拒绝向督邮行礼,辞职归隐
四、故事意义
方面 | 内容 |
人格尊严 | 陶渊明宁可放弃官职也不愿低头,体现了他对人格尊严的坚守 |
价值取向 | 表达了他对清高、自由生活的向往 |
文化影响 | 成为后世文人追求精神独立的象征 |
历史评价 | 被誉为“隐逸之宗”,影响深远 |
五、总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气节的赞美,更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在权力与尊严之间,陶渊明选择了后者,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士”风。他的选择,成为后世文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坐标,也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浓厚的人格魅力。
原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