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侍坐章原文及答案】《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侍坐章”是《论语·先进》篇中的一段重要对话,展现了孔子与弟子们在闲谈中的思想交流。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不同弟子性格和志向的了解,以及他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
一、原文内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至于礼乐,吾不知也。”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雺,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二、问题与答案总结
以下是对“侍坐章”中部分问题的总结与解答:
问题 | 答案 |
1. 子路的回答体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 子路性格直率、自信,敢于担当,表示愿意治理一个面临战乱和饥荒的小国,并使其人民勇敢且知礼。 |
2. 孔子为何“哂之”? | 孔子对子路的回答感到无奈或不满,可能认为他过于急躁、不够谦逊。 |
3. 冉有回答中提到“足民”,说明他关注什么? | 冉有关注民生,希望改善百姓的生活,但对礼乐制度不太自信。 |
4. 公西华的愿望是什么? | 公西华希望学习礼仪,愿意担任宗庙或外交场合的小官,表现出谦虚的态度。 |
5. 曾皙的理想是什么? | 曾皙描绘了一个和谐、自然的春日场景,表达了一种安逸、从容的生活理想。 |
6. 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 | 孔子认同曾皙的理想,认为他追求的是道德修养与精神自由,符合儒家的理想境界。 |
三、总结
“侍坐章”不仅是一段生动的师生对话,更体现了孔子对弟子个性的理解与包容。每位弟子的回答都反映了他们的性格、志向和价值观,而孔子的反应也显示出他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对曾皙的肯定,反映出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一种超脱功利、回归自然与内心的境界。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论语》的思想内涵,也能感受到古代先贤对人生理想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