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重要阶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除法不仅仅是整除的情况,还存在“余数”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余数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内容说明 |
知识与技能 |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余数的含义,能正确书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项目 | 内容 |
教学重点 | 理解余数的概念,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
教学难点 | 正确判断余数的大小,并理解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课题:
“小明有13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用除法表达这一过程。
2. 新知探究(15分钟)
- 动手操作:让学生用小棒或图形表示13个苹果,分给4人,每份分3个,剩下1个。
- 引出概念:教师讲解“余数”的定义,并板书算式:13 ÷ 4 = 3(余1)。
- 讨论总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这是有余数除法的一个重要规则。
3. 巩固练习(10分钟)
设计不同类型的题目,如:
题目 | 计算 | 结果 |
17 ÷ 5 | 17 ÷ 5 | 3余2 |
23 ÷ 6 | 23 ÷ 6 | 3余5 |
19 ÷ 7 | 19 ÷ 7 | 2余5 |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反馈。
4. 总结提升(5分钟)
-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 强调余数的含义及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有余数除法的例子。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课本第XX页的练习题;
2. 观察家中物品,尝试用有余数的除法来描述分物的过程。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余数的概念,并能正确写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但在余数比较大小的问题上,部分学生仍需加强练习。今后教学中应多设计类似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备注:本教案适用于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时间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