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无银三百两下一句】“此地无银三百两”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民间谚语,常用来形容人做事不谨慎,反而暴露了秘密。这句俗语最早出自古代的民间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愚蠢的人把银子埋在地下,并立牌告示“此地无银三百两”,结果被偷,还留下“隔壁王二不曾偷”的笑话。
一、原句出处与含义
项目 | 内容 |
原句 | 此地无银三百两 |
出处 | 民间故事(具体来源不详) |
含义 | 表示一个人试图隐瞒某事,却因过于明显而暴露了真相 |
用法 | 多用于讽刺那些自作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 |
二、下一句是什么?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下一句是:
> “隔壁王二不曾偷。”
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自己声称这里没有银子,但其实已经被别人偷走了,甚至连邻居都知道这件事,进一步讽刺了说话者的荒谬和愚蠢。
三、常见误解与延伸
很多人误以为“此地无银三百两”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实际上它只是一个引子,后面还有“隔壁王二不曾偷”作为补充,才能构成完整的故事或寓意。
误区 | 正确理解 |
认为“此地无银三百两”是完整句子 | 实际上它是谚语的开头部分,后有“隔壁王二不曾偷” |
不了解该谚语的来源 | 来源于民间故事,强调“欲盖弥彰”的道理 |
误以为只有现代才使用 | 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至今仍广泛流传 |
四、现实意义与启示
1. 不要过度掩饰:越是想掩盖的事情,越容易引起他人注意。
2. 诚实才是最好的选择:有时候坦白面对问题,比伪装更有效。
3. 警惕“自作聪明”:有些行为看似巧妙,实则暴露无遗。
五、总结
项目 | 内容 |
原句 | 此地无银三百两 |
下一句 | 隔壁王二不曾偷 |
含义 | 谴责“欲盖弥彰”的行为 |
现实意义 | 提醒人们做事要低调、诚实 |
使用场景 | 描述某人因炫耀或掩饰而暴露秘密的情境 |
通过这句古老的谚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也能从中吸取做人做事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