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惊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总结】“一鸣惊人”出自《史记·滑稽列传》,原意是比喻平时不显山露水,一旦有所作为便震惊世人。这一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平时默默无闻、但关键时刻能做出惊人成就的人。
以下是对该文言文的翻译、注释与总结内容,以表格形式呈现,便于理解与记忆。
一、文言文原文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事。右司马御座而对曰:“臣有隐忧。”王曰:“子何以?”对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三年不蜚,不鸣。此为何鸟也?”王曰:“三年不蜚,何也?”对曰:“不蜚则知其志;不鸣则观其德。”王曰:“所为不鸣者,将飞而未动也;所为不蜚者,将翔而未起也。”于是乃飞而冲天,其声闻于诸侯。
二、翻译与注释
原文 | 翻译 | 注释 |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事。 | 楚庄王即位三年,没有发布过命令,也没有处理过政事。 | 莅政:即位执政。无令发:没有颁布法令。无政事:没有处理政务。 |
右司马御座而对曰:“臣有隐忧。” | 右司马在座位上回答说:“我有一件隐秘的忧虑。” | 右司马:官职名,辅佐国君的大臣。御座:坐在座位上。隐忧:内心的忧虑。 |
王曰:“子何以?” | 楚庄王问:“你怎么知道的?” | 子:对对方的尊称,你。何以:为什么。 |
对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三年不蜚,不鸣。此为何鸟也?” | 回答说:“有一只鸟停在南方的高地上,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呢?” | 鸟:象征楚庄王自己。阜:土山。蜚:同“飞”。 |
王曰:“三年不蜚,何也?” | 楚庄王问:“它三年不飞,为什么?” | 何也:为什么。 |
对曰:“不蜚则知其志;不鸣则观其德。” | 回答说:“不飞是为了了解它的志向;不叫是为了观察它的品德。” | 志:抱负。德:品德。 |
王曰:“所为不鸣者,将飞而未动也;所为不蜚者,将翔而未起也。” | 楚庄王说:“它之所以不叫,是因为即将飞翔却尚未行动;之所以不飞,是因为即将翱翔却还未起飞。” | 将飞而未动:准备行动但尚未开始。将翔而未起:准备高飞但尚未腾空。 |
于是乃飞而冲天,其声闻于诸侯。 | 于是他便展翅高飞,声音传到了诸侯之中。 | 冲天:直冲云霄。声闻于诸侯:名声传遍各诸侯国。 |
三、总结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史记·滑稽列传》 |
主旨 | 表达了楚庄王在即位初期的沉稳与韬光养晦,最终一鸣惊人,展现其雄才大略。 |
用典 | “一鸣惊人”源于此,后成为成语,寓意低调蓄势、厚积薄发。 |
人物 | 楚庄王:贤明君主,善于隐忍;右司马:忠臣,直言进谏。 |
启示 | 成功需要积累与时机,不能急于求成;真正的强者往往在沉默中积蓄力量。 |
通过以上翻译、注释与总结,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一鸣惊人”这一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及其深刻的哲理意义。它不仅是对楚庄王个人经历的记载,更是对人生智慧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