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意思】“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事情发生得非常迅速、突然,让人来不及反应。这个成语源自《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中的典故,原意是说雷声来得快,耳朵还没来得及捂住,就已经响了,比喻行动迅速,出其不意。
一、成语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
拼音 | 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 zhī shì |
出处 |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
本义 | 雷声来得快,人来不及捂住耳朵 |
引申义 | 形容事情发生得非常迅速,令人猝不及防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突发事件、快速行动或突如其来的变化 |
同义词 | 突如其来、措手不及、出其不意 |
反义词 | 循序渐进、有备无患、慢条斯理 |
二、使用示例
1. 军事行动中:
“敌军发动突袭,我方毫无准备,真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2. 商业竞争中:
“对方公司迅速推出新产品,市场反应热烈,简直像‘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3. 日常生活场景:
“他一句话说完,我就被说得哑口无言,真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三、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
- 不要误用为“速度很快”:虽然成语中有“迅雷”的意思,但重点在于“突然性”,而不是单纯的速度。
- 避免过度夸张:在正式写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境判断是否适合使用该成语。
- 注意语境搭配:通常用于叙述事件发生时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
四、总结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更是一种对突发事件的精准表达。它强调的是“快”和“突然”,适用于多种场合,尤其在描述出其不意的行为或变化时,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正确理解并恰当使用这一成语,可以提升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