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最初指什么】“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这两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高雅与通俗的艺术风格。但它们的最初含义,并非仅限于艺术层面,而是源于古代的音乐作品与文化背景。
一、
“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期楚国的高雅乐曲,后来成为高深、典雅文化的象征;而“下里巴人”则是民间通俗的歌曲,代表大众化、接地气的文化形式。两者最早出现在《对楚王问》中,用以比喻不同层次的文学艺术作品,后逐渐演变为文化品位的象征。
二、表格对比
项目 | 阳春白雪 | 下里巴人 |
出处 | 《对楚王问》(战国·宋玉) | 《对楚王问》(战国·宋玉) |
原意 | 战国时期楚国的高雅乐曲 | 民间通俗的歌曲 |
文化属性 | 高雅、精致、难懂 | 通俗、易懂、贴近生活 |
引申义 | 高深的艺术或思想 | 大众化的文化或表达 |
现代用法 | 形容高雅艺术、高深学问 | 形容通俗文化、大众口味 |
代表人物/作品 | 无具体人物,指音乐本身 | 无具体人物,泛指民间音乐 |
三、补充说明
“阳春白雪”原本是楚国的宫廷音乐,因其旋律高雅、节奏复杂,只有少数贵族能欣赏。而“下里巴人”则是在民间流传的俗曲,更贴近百姓生活,容易传唱。宋玉在《对楚王问》中通过这一对比,表达了“曲高和寡”的观点,即高雅的东西往往难以被大众理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逐渐成为文化分层的象征,用于区分艺术的高下、文化的深浅,甚至在现代语境中,也被用来评价文学、艺术乃至社会现象的层次差异。
通过了解这两个成语的原始含义,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它们在现代语境中的使用方式,也能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层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