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肋是什么意思】“鸡肋”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的一段记载。原意是指鸡的肋骨,既没有太多肉可以吃,又不能当作骨头来啃,因此被形容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后来,“鸡肋”常用来比喻事情或事物虽有表面价值,但实际意义不大,难以取舍。
“鸡肋”一词最初出自古代典籍,原指鸡的肋骨,因肉少而难以下咽,后引申为一种“可有可无、难以取舍”的状态。在现代语境中,“鸡肋”多用于形容那些看似有用,但实际上作用不大、让人进退两难的事物或情况。它不仅具有文学色彩,也广泛应用于日常表达和写作中。
鸡肋含义总结表: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
字面意思 | 鸡的肋骨,肉少难吃 |
引申义 | 比喻无用或难以取舍的事物 |
常用场景 | 日常交流、文学作品、评论分析等 |
情感色彩 | 中性偏贬义,强调“无益”与“无奈” |
使用示例 | “这个项目就像鸡肋,做起来没意思,放弃又不甘心。”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鸡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在理解和运用时,应结合具体语境,才能准确传达其背后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