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后已的意思】“死而后已”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一个人应当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意志,肩负重任,坚持到底,直到生命结束才停止努力。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一生致力于某项事业或理想,至死方休。
一、成语释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死而后已 |
| 出处 | 《论语·泰伯》 |
| 拼音 | sǐ ér hòu yǐ |
| 释义 | 直到死亡才停止努力,比喻为理想或事业奋斗终身。 |
| 近义词 | 奋斗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 反义词 | 半途而废、知难而退、见异思迁 |
| 用法 | 多用于褒义,形容人执着、坚韧、无私奉献的精神。 |
二、成语解析
“死而后已”强调的是一个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它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精神境界。在古代,许多文人志士都以此自勉,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这一精神的典型体现。
在现代社会中,“死而后已”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敬业精神或责任感。无论是在科研、教育、医疗还是其他领域,那些默默奉献、坚持不懈的人,往往都能体现出这种精神。
三、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 示例句子 |
| 表扬人物 |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真正做到了“死而后已”。 |
| 描述理想 | 他的梦想是改变社会,为此他愿意“死而后已”。 |
| 形容奉献 | 那些科学家为了国家科技发展,可谓“死而后已”。 |
四、文化意义
“死而后已”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责任、忠诚、奉献的价值观。在当今社会,虽然时代变迁,但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激励人们不断前行,追求更高的目标。
五、结语
“死而后已”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代表着对理想的执着、对责任的担当以及对人生的坚守。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只要怀揣信念,勇于奋斗,就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