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问我答 >

苏轼赤壁赋原文

2025-10-24 15:10:25

问题描述:

苏轼赤壁赋原文,有没有大佬愿意点拨一下?求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24 15:10:25

苏轼赤壁赋原文】《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一篇散文,全称《前赤壁赋》,后又作《后赤壁赋》。该文以游赤壁为背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历史的深刻思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

一、文章

《赤壁赋》通过苏轼与客泛舟赤壁的场景,描绘了江水浩渺、月光如银的夜景,并借“客”之口表达对人生短暂、功名易逝的感慨。苏轼则以哲理性的语言回应,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观点,强调宇宙万物的变化中蕴含着不变的本质,从而表现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既有写景,又有议论,情景交融,富有哲理,体现了苏轼“儒释道”思想的融合。

二、原文要点对比表

内容分类 原文节选 理解与分析
开篇描写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开篇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
景色描写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描绘出秋夜江上的美景,表现作者与友人共赏明月的闲适心境。
客之悲叹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客人感叹人生短暂,如蜉蝣般微不足道,表达对生命无常的悲伤。
苏轼辩解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苏轼用江水的流动与月亮的圆缺来比喻变化与永恒,体现其哲学思想。
哲理升华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强调自然之美在于心灵的感受,主张顺应自然、超脱世俗。
结尾感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结尾展现主客皆有所悟,情绪由悲转喜,体现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文章价值与影响

《赤壁赋》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苏轼思想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作者在逆境中仍能保持豁达、超然的态度,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精神境界。此文对后世文学、哲学乃至人生观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被广泛传颂与研究。

四、结语

《赤壁赋》以其深邃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思想层面来看,它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深入思考。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