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栲栳怎么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常见的汉字,比如“栲栳”。这个字虽然不常见,但在某些方言或特定语境中仍有使用。本文将对“栲栳”一词进行详细解析,包括其读音、含义及用法。
一、词语“栲栳”的基本信息
项目 | 内容 |
汉字 | 栲栳 |
拼音 | kǎo lǎo |
部首 | 木(左)、丷(右) |
总笔画 | 14画(栲:9画;栳:5画) |
结构 | 左右结构 |
五笔 | SYYN(栲) / JYNA(栳) |
二、词语解释
“栲栳”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语,主要出现在北方方言中,尤其是山西、陕西等地。它的基本含义是:
- 形状像筐子的器具:多用于盛放东西,如蔬菜、水果等。
- 也可指一种植物:即“栲树”,属于壳斗科植物,其果实可食用或用于制作染料。
在现代汉语中,“栲栳”已较少使用,更多作为书面语或地方词汇存在。
三、读音解析
- “栲”(kǎo):声调为第三声,发音时需注意舌尖抵下齿,气流从舌面通过,声音略带摩擦感。
- “栳”(lǎo):同样是第三声,发音时舌位较高,声音短促有力。
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时,读音清晰,无特殊变调现象。
四、使用示例
1. “他把刚摘的西红柿装进栲栳里。”
- 这句话中的“栲栳”指的是一个用来装东西的工具,类似竹篮或柳条筐。
2. “山里的栲栳树结出的果子,可以做染料。”
- 在这里,“栲栳”指的是植物名称,而非容器。
五、总结
“栲栳”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汉字组合,主要见于地方方言或古籍文献中。其读音为 kǎo lǎo,含义包括一种容器和一种植物。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了解其读音和意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方言文化与传统习俗。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生僻字或方言词汇,欢迎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