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小顺不能去民之欲立然而能使其欲利不】一、
这段话出自古代儒家思想,强调“义”与“利”是人们内心所共有的两种追求。尽管“小顺”(即微小的顺从)无法完全消除民众对利益的欲望,但通过“立然”(即确立正道或原则),可以引导人们在追求利益时不忘道义,从而实现道德与现实的平衡。
这句话的核心思想在于:
- 义与利并存:人天生具有追求正义和利益的双重倾向;
- 利益不可弃:即使是最小的顺从也无法完全消除人们对利益的渴望;
- 以义制利:通过建立明确的道德规范,使人在追求利益时仍能保持正直。
这种观点体现了儒家“义利合一”的思想,主张在现实中兼顾道义与利益,而非一味排斥功利。
二、关键概念解析
概念 | 含义 | 对应原文 |
义 | 道德、正义、仁义等正面价值 |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 |
利 | 利益、功利、物质追求 |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 |
小顺 | 微小的顺从、妥协 | “虽小顺不能去民之欲” |
民之欲 | 普通人的欲望、利益追求 | “虽小顺不能去民之欲” |
立然 | 建立正道、确立原则 | “立然而能使其欲利不” |
欲利不 | 在追求利益时不违背道义 | “立然而能使其欲利不” |
三、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思想依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个人层面:鼓励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坚守道德底线,避免唯利是图。
2. 社会层面:倡导制度设计中兼顾公平与效率,防止过度功利化导致的社会失衡。
3. 企业管理: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应注重社会责任与伦理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揭示了人性中固有的双重需求。而“立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则提出了一个理想的状态:在承认利益存在的前提下,通过道德教化和社会规范,引导人们在追求利益时不失其义。这不仅是古代智慧的体现,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深刻的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