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古代科技与文化结晶如繁星般璀璨。其中,《活板》便是这样一颗耀眼的明珠。这篇文章出自北宋科学家沈括之手,收录于他的巨著《梦溪笔谈》之中。作为一部集科学、技术与人文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式作品,《梦溪笔谈》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还详细记载了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而《活板》一文,则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古代印刷术的一项重要发明——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一次革命性飞跃。它克服了传统雕版印刷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生产的速度和质量。沈括在文中不仅介绍了这一技术的基本原理,还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了其实际应用效果。他写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短短数语,道出了活字印刷术相较于雕版印刷的巨大优势。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篇经典文章,《活板原文翻译介绍》将帮助读者跨越语言障碍,领略古文的魅力。以下是对原文的大致翻译:
【原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者,始作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翻译】
用雕版印刷书籍,在唐代还不太盛行。到了五代时期开始印刷《五经》,从此以后,经典文献都采用雕版印刷。宋仁宗庆历年间,有一位平民叫毕昇的人,首创了活字印刷术。其方法是:用胶泥雕刻文字,厚度像铜钱的边缘那样薄,每个字作为一个单独的印章,经过火烧使其坚固。首先准备一块铁板,在上面覆盖一层由松脂、蜡以及纸灰混合而成的物质。想要印刷时,就把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然后紧密排列字模,填满整个铁框即成为一块完整的印版,拿到火上加热;当药物稍微融化时,用一块平整的木板按压其表面,这样印出来的字就会像磨刀石一样平整。如果只印两三本书,并不算简便;但如果印几十上百上千本,则非常迅速。通常会制作两块铁板,一块用于印刷,另一块已经排好字模,当第一块印刷完毕后,第二块便可以立即投入使用,交替使用的话,很快就能完成任务。每一个字都有多个备用印章,比如“之”、“也”这些常用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备用印章,用来应付同一块印版内可能出现的重复情况。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标记它们,并按照韵部分别存放在木格子里。遇到没有预先准备好的生僻字,就立刻刻制,用草火快速烧制,片刻即可完成。之所以不用木头来做字模,是因为木材纹理有疏密之分,吸水后容易变形,而且还会与药物粘连,难以取出;相比之下,烧制的泥土字模更好,用完后再加热使药物融化,用手轻轻拂去,印章便会自动脱落,不会留下任何污渍。
通过上述翻译可以看出,《活板》不仅是一篇技术说明文,更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创造力的作品。沈括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详尽的叙述,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不仅推动了知识传播的速度,也为后来欧洲文艺复兴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这项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当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回顾这段历史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科技创新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正如沈括所言:“天下之事,智者创之,仁者守之。”让我们铭记先辈们的贡献,继续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