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意思】“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这句话源自毛泽东同志的《清平乐·六盘山》词中,原句为:“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它不仅是对长征精神的生动概括,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历史意义。以下是对该句的详细解读与总结。
一、
“不到长城非好汉”出自古代民间俗语,意指没有登上长城的人不能称为真正的英雄或勇士。在毛泽东的诗词中,这句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象征着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屈指行程二万”则是指红军长征历时两年多,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即“二万”是泛指),体现了长征的艰苦与伟大。整句话表达了革命者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这句话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标志,也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奋斗的精神口号。
二、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
原文 |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
含义 | 不登长城不是好汉;长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
背景 | 长征时期,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完成战略转移 |
精神内涵 | 勇敢、坚韧、不畏艰险、坚持到底 |
延伸意义 | 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 |
使用场景 | 历史教育、励志演讲、文化宣传等 |
三、延伸思考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仅仅是对身体力行的鼓励,更是对意志和信念的考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面对困难时选择退缩,而真正有担当、有追求的人则会迎难而上。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屈指行程二万”则提醒我们,任何伟大的成就都离不开长期的努力与坚持。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国家发展,都需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四、结语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是一句充满力量的话语,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激励着未来的前行。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这种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都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