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艾同焚历史典故】“兰艾同焚”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用来比喻好人和坏人被一并毁灭或遭受不公正的对待。这个典故最早出自《左传》,后在历代文人作品中被广泛引用,成为表达对社会不公、命运无常的一种象征。
一、典故来源与背景
“兰艾同焚”中的“兰”指的是香草,象征高洁、正直之人;“艾”是臭草,代表卑劣、奸邪之徒。古人常用“兰艾”来比喻君子与小人。而“同焚”则表示两者一同被烧毁,寓意好人与坏人一同受害,无法分辨善恶。
该典故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兰艾同焚,贤愚共尽。”意思是说,无论是高贵的兰花还是低贱的艾草,都会在同一场大火中被烧毁,象征着善恶不分、是非不明的悲剧。
二、典故演变与文学应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兰艾同焚”逐渐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它不仅用于描述战争、灾难中的无辜受害,也常用来讽刺政治腐败、权臣当道、忠良遭殃的现象。
例如,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中,他曾用“兰艾同焚”来形容朝政混乱、忠奸不分的局面;宋代苏轼也在文章中借用此典,表达对时局的忧虑。
三、现代意义与启示
在现代社会,“兰艾同焚”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在一个公平正义缺失的社会环境中,善良的人可能因无能为力而受到伤害,甚至与邪恶势力同归于尽。因此,维护社会公正、保护良善,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四、总结与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说明 |
典故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二年》 |
含义 | 善恶不分,好人与坏人一同受害 |
比喻对象 | “兰”象征高洁、正直之人;“艾”象征卑劣、奸邪之徒 |
文学应用 | 多用于讽刺政治腐败、忠良受难、社会不公 |
现代意义 | 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公平,保护良善,避免“兰艾同焚”的悲剧 |
使用频率 | 在古文、诗词、现代评论中均有使用 |
通过了解“兰艾同焚”这一历史典故,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也能从中汲取教训,反思当下社会中的公平与正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