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出的重要概念,旨在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中的无形遗产。它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建筑、文物等)相对,强调的是那些以口述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形式传承下来的活态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在于其“活态性”,即它依赖于人的传承和实践,而非静态保存。这类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当代社会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世代相传、与特定群体或社会密切相关的各种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
-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如民间故事、谚语)
- 表演艺术(如戏曲、舞蹈、音乐)
-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
- 传统手工艺技能
这些文化表现形式通常在社区内部通过教育、家庭传承或社会互动得以延续,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表
类别 | 定义 | 示例 |
口头传统与表现形式 | 包括语言、传说、故事、诗歌、谚语等口头传播的文化内容 | 中国《格萨尔王》史诗、蒙古族长调民歌 |
表演艺术 | 以身体动作、声音、服饰等方式呈现的艺术形式 | 京剧、印度宝莱坞电影、非洲鼓乐 |
社会实践、仪式与节庆 | 与社会生活、宗教信仰、节日庆典相关的活动 | 火把节、圣诞节、端午节赛龙舟 |
有关自然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 | 包括传统医学、农业知识、天文观测等 | 蒙医蒙药、二十四节气、苗族医药 |
传统手工艺 | 依靠手工技艺制作的物品或技艺 | 景泰蓝、苏绣、日本和纸制作 |
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也影响着当代社会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观念。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尊重。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正通过立法、教育、宣传等多种方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