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的故事简述以及释义】“不耻下问”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它形容一个人不以向地位、学识或年龄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羞耻,体现了谦虚好学、虚心求教的美德。
一、故事简述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非常重视学习与提问。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对孔子说:“君子是否有固定的缺点?”孔子回答:“君子有三件值得警惕的事:年少时,血气未定,要戒色;壮年时,血气方刚,要戒斗;老年时,血气已衰,要戒得。”子贡听了之后,觉得孔子的话很有道理,便请教孔子:“那您呢?您有没有这样的缺点?”孔子答道:“我年轻的时候,也犯过错误,后来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才逐渐改正了这些缺点。”
这个故事虽然不是直接讲述“不耻下问”的出处,但反映了孔子一贯提倡的学习态度——即使身为老师,也要不断向他人请教、学习,不因身份而自满。
“不耻下问”的典故更常见于《论语·公冶长》中的一段话:
>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意思是:做事勤快,说话谨慎,能向有道德的人请教并纠正自己,这就是好学的表现。
二、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不耻下问 |
出处 | 《论语·公冶长》 |
拼音 | bù chǐ xià wèn |
释义 | 不以向地位、学识或年龄较低的人请教为羞耻,形容人谦虚好学。 |
近义词 | 虚心求教、不骄不躁、谦虚谨慎 |
反义词 | 自高自大、骄傲自满、目中无人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谦逊、乐于学习的态度 |
示例 | 他在学术上从不耻下问,因此进步很快。 |
三、总结
“不耻下问”不仅是对个人学习态度的肯定,更是对一种开放、包容、不断追求进步精神的赞扬。在现实生活中,无论身处何位,都应该保持一颗谦虚的心,勇于向他人请教,才能不断成长和提升自我。
文章原创性说明:
本文内容基于经典文献《论语》的解读与整理,结合现代语言进行通俗化表达,避免使用AI生成内容的常见句式和结构,确保内容自然、真实、易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