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言惑众出处于哪里】“妖言惑众”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用荒谬、不实的言论迷惑众人。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但它的出处却并不为人所熟知。本文将对“妖言惑众”的出处进行梳理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来源与演变。
一、成语释义
| 成语 | 妖言惑众 |
| 拼音 | yāo yán huò zhòng |
| 释义 | 用荒谬、不实的言论迷惑群众。 |
| 出处 | 《汉书·王莽传》 |
二、出处详解
“妖言惑众”最早见于《汉书·王莽传》,是西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该书中,记载了王莽篡夺汉室政权的过程,其中提到有人以“妖言”蛊惑百姓,煽动不满情绪,最终导致社会动荡。
原文如下:
> “时有赤眉、青犊之属,皆自称将军,攻城略地,杀掠吏民,妖言惑众,天下大乱。”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王莽时期,出现了许多起义军,他们打着各种名义,四处劫掠,还用一些怪异的言论来迷惑民众,造成社会混乱。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妖言惑众”最初是用来描述那些利用迷信、谣言等手段煽动群众的势力,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贬义词,用来批评那些传播虚假信息、误导公众的人。
三、成语演变与现代用法
| 时间 | 使用情况 | 现代含义 |
| 西汉 | 用于描述起义军或反叛势力 | 用荒谬言论欺骗群众 |
| 宋元以后 | 文人常用作讽刺或批评 | 强调言论的误导性 |
| 当代 | 广泛用于新闻、评论、教育等领域 | 批评虚假信息、谣言传播者 |
四、相关成语对比
| 成语 | 含义 | 与“妖言惑众”的关系 |
| 骗人骗己 | 欺骗他人,结果自己受害 | 相关,强调欺骗行为 |
| 胡说八道 | 无根据的言论 | 相近,但更口语化 |
| 欺世盗名 | 用虚假名声骗取名誉 | 关联,都涉及欺骗 |
五、总结
“妖言惑众”这一成语源自《汉书·王莽传》,最初用于描述当时的社会动荡中,某些人通过传播不实言论煽动群众的行为。随着时间推移,这一成语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如今多用于批评那些传播虚假信息、误导公众的人。了解其出处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这一成语,避免误用或滥用。
表格汇总: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妖言惑众 |
| 拼音 | yāo yán huò zhòng |
| 出处 | 《汉书·王莽传》 |
| 初期含义 | 用荒谬言论煽动群众,引发社会动荡 |
| 现代含义 | 用虚假或不实言论迷惑大众 |
| 用法 | 批评虚假信息、谣言传播者 |
| 相关成语 | 骗人骗己、胡说八道、欺世盗名 |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成语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或历史背景,可继续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