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手不释卷故事简介】“手不释卷”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勤奋好学、读书不辍。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吕蒙,他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将领,最初并不喜欢读书,后来在孙权的劝导下开始发奋学习,最终成为一位有文有武的杰出人才。
这一故事不仅体现了学习的重要性,也展现了个人成长的可能性。下面是对“手不释卷”故事的简要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关键信息。
一、故事简介()
“手不释卷”最早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吕蒙原本是东吴的一名武将,因出身行伍,文化水平不高。孙权劝他多读书,吕蒙起初不以为然,但后来在孙权的鼓励下,开始认真研读经典,逐渐成长为一位有学识、有远见的将领。一次,鲁肃与他交谈后,感叹其变化之大,称他“非复吴下阿蒙”,从此“手不释卷”便成为形容人勤于学习的成语。
这个故事强调了学习对个人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即使起点低,只要肯努力,也能实现自我超越。
二、故事关键信息表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出处 |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
| 主角 | 吕蒙(东吴将领) |
| 背景 | 三国时期,吕蒙原为武将,不喜读书 |
| 关键人物 | 孙权(劝导吕蒙读书)、鲁肃(赞叹吕蒙进步) |
| 故事核心 | 勤奋学习,改变自我 |
| 成语含义 | 形容人读书不放下书本,比喻热爱学习 |
| 现代启示 | 学习不分早晚,坚持方能成功 |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愿意学习、不断积累,就有可能实现自我突破。吕蒙的经历也提醒我们:知识的力量不容忽视,终身学习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