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借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凿壁借光”是一个出自《汉书·匡衡传》的典故,讲述了西汉时期学者匡衡勤奋好学、克服困难的故事。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刻苦学习、不畏艰难的精神。
一、原文节选:
>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人也。好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二、翻译:
匡衡,字稚圭,是东海郡的人。他非常喜欢学习,但家里没有蜡烛。邻居家里有蜡烛,但光线照不到他家。于是,匡衡就在墙上凿了一个小洞,把邻居的光引到自己屋里,借助微弱的光亮来读书。
三、注释:
| 文言词语 | 现代汉语解释 | 出处/说明 | 
| 匡衡 | 人名,西汉著名学者 | 《汉书·匡衡传》 | 
| 字稚圭 | 字:古代人成年后取的别名 | “稚圭”为匡衡的字 | 
| 海郡 | 指东海郡,地名 | 西汉时期的行政区划 | 
| 好学 | 喜爱学习 | 表现匡衡的求知欲 | 
| 无烛 | 没有蜡烛 | 反映当时的经济条件差 | 
| 邻舍 | 邻居 | 与匡衡同住一处的人 | 
| 不逮 | 不及,不能到达 | 指邻居的光无法照到匡衡家中 | 
| 穿壁 | 在墙上凿洞 | 形容匡衡想办法获取光源 | 
| 引其光 | 引导那束光 | 表示匡衡利用自然光读书 | 
| 以书映光 | 用书本反射光线 | 这是古人常用的方法 | 
四、总结:
“凿壁借光”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古代学者在艰苦条件下依然坚持学习、追求知识的毅力和智慧。这个成语至今仍被广泛使用,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也要积极寻找解决办法,不断努力提升自我。
五、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故事来源 | 《汉书·匡衡传》 | 
| 主人公 | 匡衡(字稚圭) | 
| 故事背景 | 家境贫寒,无烛可读 | 
| 解决方法 | 穿壁引光,借光读书 | 
| 成语含义 | 形容勤奋好学、克服困难 | 
| 精神内涵 | 坚持不懈、勇于创新 | 
| 现代意义 | 鼓励人们在逆境中成长 |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学习并不依赖于外在条件,而是源于内心的渴望与坚持。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凿壁借光”的精神始终值得我们铭记与传承。
                            

